第一百零七章 票拟(1 / 2)

大阁老 离之渊 1869 字 1个月前

翌日,张敬修一到翰林院,就拿着修改过的《庶吉士储养培训疏》找上掌院学士诸大绶,向他建议请六部堂官、各省巡抚为庶吉士讲授实际政务和民生民情,以及鼓励庶吉士去州府中挂职的养才方式。

诸大绶有些为难:“君平这法子虽好,但翰林院哪里请得动六部堂官和巡抚来授课?”翰林院自正统七年从午门内的文渊阁搬出之后,与内阁分离,地位大为下降,只能算是进修养望之地,已经丧失了备皇帝顾问的职权。

张敬修道:“此事当然要呈报内阁,再由六科署而颁之。”

明代内阁对各衙门官员的奏章,票拟处理意见后交由司礼监批红,六科轮值的给事中每曰于皇极门接收皇帝批复的各衙门题本奏章,审核无误后,于五曰内送交各承办衙门执行,这就是明代政治决策的一般程序。

内阁的权力在于在皇帝批红之前先对中外奏章拟定处理意见,并对皇帝的批红有权封驳,而给事中则是对内阁票拟并经皇帝批红交由六科颁发的奏章进行最后一次审核,大事复奏,小事署而颁之,若是给事中认为内阁票拟并经由皇帝批复的处理意见有失误,可以封还执奏,要求皇帝重新批复,这就使得给事中几乎拥有了与内阁一样的权力,否决权是最重要的权力。

当然,六科给事中并不能任意使用这个封驳否决权,必须提出具体的公允的意见,胡搅蛮缠是不行的,会遭人唾弃,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很多决策都是有利有弊的,给事中若抓住那弊端加以发挥,那内阁政令就难以施行,这就是为什么内阁辅臣还要曲意结交七品给事中的原因。

诸大绶还是想有所作为的,只沉吟了一下,就点头道:“那张修撰拟一份奏章上来,我署名盖印,再去礼部给赵大宗伯看看,若是赵大宗伯也同意,再送呈内阁。”

赵大宗伯便是赵贞吉。

此时朝廷之中有三位礼部尚书,分别为高仪、赵贞吉和殷仕儋,其中高仪掌礼部诸事,赵贞吉兼着翰林院学士,为翰林院的‘院长’,至于殷仕儋则兼任詹事府詹事,三位大宗伯正好各管着这三个最为清贵的衙门。

“下官已是拟好,请掌院学士过目。”张敬修说着,从袖中拿出《庶吉士储养培训疏》递给诸大绶。

诸大绶愣愣的接过,似笑非笑道:“看来君平早就有此念,君平可曾与张中堂说过。”

张敬修笑了笑,说道:“确有提过。”

他老爹是内阁大学士,提前打个招呼也是正常。其实他都可以直接把奏疏给张居正,只是这样越过上官的行为,乃是官场大忌,更何况这也不符合规矩。

诸大绶点了点头道:“君平且去,我这便去礼部找赵大宗伯商议此事。”

“下官告退。”张敬修向诸大绶行了一礼,回到检讨厅看书不提。

待张敬修退出后,诸大绶又细细看了一遍奏疏,签上名字并盖印,便直往礼部征求赵贞吉的意见。

赵贞吉看过之后,又特意看了看署的名字,也不多说话,直接签署盖印,让诸大绶送呈内阁。

……

辰时三刻,张居正入会极门内阁值房,徐阶先到,案头上已有一叠各部院官员送上来的奏章,张居正上前道:“元辅,哪些奏疏由我票拟?”

徐阶一捻颌下美髯,说道:“老规矩,这些兵部的奏疏由你票拟。这里又有三份纠缠于开海禁事的奏疏,就由我来处置吧。”

张居正闻言,淡淡道:“有些言官着实无礼,开市舶司事乃是经过廷议,圣上下旨昭告天下的,他们却还聒噪不休。”

张居正以往几乎未被弹劾过,这些时日,因力主开海之事,遭受弹劾的次数,已超过过去二十多年的为官生涯了。

徐阶摇了摇头道:“太岳,我等当轴处中,自然招引物议。我等秉政处事稍有不慎,台垣官就恣为抨击,阁臣难做啊。这三份弹劾奏章无非老调重弹,太岳也不用过于在意。”

内阁中有不成文的规矩,阁臣若受弹劾,必得告罪在家,待弹劾之事明了,才好再入阁视事,往往还要摆足架子,要皇帝下诏抚慰才肯出来,这是为了体面,不然的话以后没有威信、没法办事

徐阶顿了顿,又道:“太岳也知我朝台谏官之势,因此太岳今后当国时,可切莫如方才那般轻视台谏,而是要善加利用。”

张居正心中虽有些不以为然,口中却道:“学生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