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七节 满清进入中亚(2 / 2)

所以嘉庆借这个机会,开始整顿吏治,整顿吏治这种事,必须是强力的皇帝才能进行,柔弱只会引起混乱。嘉庆一边大量裁撤那些已经彻底没有希望的官员,提拔一批年轻的朝气蓬勃的官员,气象一新,这时候大周过来要求他们放下武器,要是真的答应了,不但有任人宰割的危险,还有可能让刚刚鼓起来的朝野士气迅速崩溃。

于是嘉庆选择了强硬,做出一副强势君主的形象,赢得了许多年轻官员的崇敬。但私下却通过盛住,向大周说明,他们之所以整编回部兵马,是为远征昆仑奴做准备,绝没有与大周争雄之心。

大周接受了这个说法,并且暂时放弃进入伊犁的打算,给了嘉庆充足的时间。

这时候那群年轻的官员,开始怂恿嘉庆为回部编定旗分,按照统治内外蒙古的办法,把整个回部编成八旗。由朝廷派官员管理,这样回部就永不会乱。就好像外藩蒙古一样,朝廷西迁伊犁,一声令下,依然大量蒙古兵马前来勤王,原因很简单,兵权不在当地王公手里,而在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将军手里,他们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軍队都得来。

嘉庆正有此意,于是趁机在回部推行八旗制度,保留回部王公的地位,削减他们的权力,派驻大量的八旗都统、将军去管理回部人丁。从回部中抽调青壮,组建回部八旗。一时嘉庆兵力大增,当然反抗也是有的,办法只有镇压一途,草原上的征服总是极其残酷,嘉庆拿出了当年乾隆对付准格尔残部的方法,按照草原上的传统,对反叛者进行屠杀,车轮高的男丁一律斩杀。

经过这一番血的征服,回部人口大减,可嘉庆手下的兵马却达到了二十万,其中新增的回部八旗就有十万。实力的壮大,也有新的麻烦,嘉庆手下的年轻官员们开始雄心勃勃,他们过去大多在底层,对朝廷上层跟大周之间的秘密协定不清不楚,根本不知道他们还要去异国他乡,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还能保持斗志的原因。高层的那些文臣武将,许多知道自己要去昆仑奴国,今生无望归国之后,尤其是一些汉臣,恨不能死在伊犁,至少也留了尸骨在大清的国土上。

这些野心勃勃的少壮派官员,开始怂恿嘉庆出兵,先收复外藩蒙古,在夺取满洲故土,接着入关在与大周争天下。

嘉庆此时既不敢真的跟大周开战,也不愿意熄灭了这些官员好容易升起的斗志,于是开始频繁对外用兵。征讨的对象已经变成了中亚的浩罕汗国,该国本是大清藩属,却看到大清如今的困境,落井下石,威胁要释放和卓后人在回部建国,以此要挟大清给予浩罕汗国在喀什噶尔贸易特权。嘉庆拒绝之后,回部就开始混乱,很显然有浩罕汗国在背后使坏。于是现在嘉庆实力增强,马上就决定对浩罕汗国用兵,一来打击这个不安分的藩属国,二来锻炼一下新建的回部八旗。

另外他还有一个不能说的想法,一旦昆仑奴国强盛,与其渡海去与一个未知强敌争雄,还不如就近夺了浩罕汗国,然后大清举国牵走,在安集延保存江山社稷,岂不比去异国他乡要好一些。

只是如果距离大周太近,恐怕大周依然不会放过他,这只是一条后路。万一昆仑奴国太过强盛,他只能被迫冒险在浩罕汗国试一试。不过浩罕汗国这几年兵力强盛,首领阿利姆开始称汗,此前他们是依附于布哈拉汗国的,现在自立为汗,而且多次跟布哈拉汗国开战。

于是嘉庆联系了安集延西部的布哈拉汗国,布哈拉海达尔·图拉可汗答应一起兴兵灭掉安集延。浩罕汗国这几年频繁扩张,不但对伊犁境内的回疆野心勃勃,跟布哈拉汗国也多次冲突,从布哈拉汗国手里抢走了霍占特和乌拉丘别等地,早已引起了布哈拉汗国的不安。

这一战打的极为残酷,阿利姆带有新兴草原民族首领的一切特质,有很强的军事素养和个人勇武,亲自带兵跟布哈拉与满清交战。可是势力差距太大,取得了无数战术胜利,却无法阻挡两大敌人的步步推进,最后在安集延决战中中枪而死,安集延国灭。

与布哈拉汗国一起吞并了浩罕汗国,安集延以东的费尔干纳盆地归属大清,塔什干、奇姆肯特等锡尔河流域归属布哈拉汗国。

随着军事胜利,不但老部队经过的锻炼,回部八旗也展现了良好的战斗力,并且证明了八旗制度对游牧民族的有效管理,此时就连嘉庆心中也不免升起了一点野心来,也许他可以不用走?

就在这时候,他收到了从非洲传回来的,德楞泰的奏章。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