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两国内部的舆论,已经充满了愤怒,都认为对方侮辱了自己。任何一方都不敢做出明显让自己落于下风的决定,撤军是可以的,必须同时撤军,否则先撤退的,就等于是向对方屈服。
俄国不断宣传奥匈挑衅,认为这是对俄罗斯帝国的侮辱,女沙皇接见各个阶层政要以及外国领事的时候,祭出了女政治家独有的政治手段,哭,每次都表达自己受到了奥匈帝国羞辱的态度。
即便是强势的女政治家,也善于利用这种武器。在第一次瓜分波兰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给玛丽亚特雷西亚女皇的信中提到:“俄国凯瑟琳和我绝对是强盗。我只想知道她会如何对神父忏悔自己的罪过?她取得波兰时哭了;她哭得越多,取得越多!”
特蕾西亚女皇其实更善于哭,当腓特烈在第一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夺走了西里西亚之后,她就对各国领事哭泣,表示她一个女人遭受了欺辱。最后打造出了一个,腓特烈不尊重女性的野蛮人形象。最大的成果,就是让同为女王的俄国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沙皇支持了奥地利。法国这个宿敌也站在了奥地利一边,在欧洲,就只有英国转而支持普鲁士,大陆上,则全都反对普鲁士,包括德意志邦国。俄军甚至攻占了柏林,只是俄国女沙皇突然驾崩,接任的沙皇保罗三世是一个腓特烈的脑残粉,竟然命令柏林俄军立刻听从腓特烈的指挥,俄国人临阵倒戈,攻入柏林的俄军反倒成了普鲁士的援军。
女沙皇奥尔加不过是发扬了欧洲女性政治家的传统而已,她哭的越凶,其实就越强悍。
女沙皇激起了俄国人的愤怒,但这个时代,依靠哭泣,已经无法打动那些成熟的政治家了,各国依然表达希望和平的态度。尤其是英国、普鲁士都希望俄国跟奥地利能保持和平。
英国是不想看到欧洲大国内耗,普鲁士是担心俄国会重新强大,因为普鲁士知道,奥地利不堪一击,一旦俄国从奥地利手里收回了那些领土,俄国力量将会增强。
法国人却表达了支持立场,告诉俄国,拿破仑皇帝和总理认为奥地利的行为是不合适的,理解俄国人以任何方式维护自己荣誉的权力。
法国才不管俄国会不会削弱奥地利,哪怕奥地利已经被普鲁士削弱过一次了,但奥地利仍然是一个大国,法国身边最好没有大国。法国也不担心俄国变得强大,比俄国更近的普鲁士如今就够强大了,俄国的强大,普鲁士的压力更大。而且法国一直在谋求组建对抗普鲁士的同盟,支持俄国,得到俄国的感激,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
在这种国际局势下,俄国的态度越来越强硬,终于向奥地利发出了外交通牒,要求奥地利立刻撤走边境驻军。
奥地利拒绝,依然坚持同时撤军的方案,拒绝二十四小时之后,俄军就开进了奥地利,开进了摩尔多瓦公国。
又一场领土争夺战开始了,这种战争俄国人打了不是一次两次了。
双方在边境地区开战,女沙皇没有派康斯坦丁大公亲自领兵,而是让大公坐镇后方,以陆军大臣的身份进行调度,实际上则是担心大公威望过高。女沙皇派去了她看重的将领穆拉维约夫,她希望这个她提拔的将军,能够成长到足以对抗康斯坦丁和叶尔莫洛夫那样的老将军对軍队的影响力。
俄国新军是穆拉维约夫这几年亲自组建的,軍队的训练水平,装备水平都是有保证的,但奥匈軍队也不差,尤其是其中的精锐部队,双方在摩尔多瓦公国,各自二十万軍队展开了激烈争夺。
一时间难以分出胜负之后,女沙皇命令她的近卫军排除二十万,赶往前线支援。
在不进行动员的情况下,这是她能动用的所有兵力了。
她期待的结果终于达到了,四十万俄军迅速对奥军形成了据对的兵力优势,将奥匈軍队赶出了摩尔多瓦公国。
可这时候奥匈帝国选择的不是和谈,而是进行战争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