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瑁叩首答应。李隆基挥了挥手,晁衡将李瑁扶了起来,缓缓走出了屋子。只听得院子外面欢声如雷,想来众军士看到杨贵妃的尸体欣喜之极,才会大声鼓噪。一场大乱,终于就此平息。次日一早,李隆基正要在羽林军的护卫之下继续西行,有探子快马前来禀报,说是太子李亨带领的殿后兵马被百姓拦住,哭喊着要太子留下来,带着众人击破叛军,收复两京。太子担心群情激愤,耽误皇帝的行程,只得答应百姓不再西行。太子请求皇帝尽快赶往蜀中,他安抚好百姓之后,再前往蜀中与皇帝会合。
“其时李隆基只想着自己逃命,哪里还顾得上太子一行人是以听到探子禀报之后,他压根没有多想,只顾着向西逃命。没有了杨家姐妹的羁绊,这队人马逃走的速度快了许多。离开马嵬坡之后直奔扶风郡,随即南下陈仓县,过大散关,经河池郡和巴西郡,终于进入蜀郡,有惊无险地进入成都。只是李隆基到了成都之后不久,便即接到了太子李亨的即位文书,气得他险些疯了,在行宫之中破口大骂,扬言要召集四方兵马勤王,将太子李亨杀掉。
“原来太子李亨在马嵬坡与李隆基分开之后,终于摆脱了李隆基的掌控,一路北上朔方,最后到了灵武城,与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会合。众将以为皇帝已经逃入蜀地,偏安一隅,无法统领兵马与叛军厮杀。而太子坐镇灵武,若想统领各路大军与叛军决战,只凭借太子的身份,恐怕无法压服那些骄兵悍将。是以众人劝说李亨在灵武即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如此一来,便可以名正言顺地调兵遣将,征讨叛军。
“太子李亨初时推说没有接到皇帝圣旨,擅自登基做皇帝,与篡位有何区别是以死活不肯即位做皇帝。怎奈众臣纷纷劝说,最后李享勉强答应,在灵武即位做了大唐皇帝,便是肃宗皇帝。他即位之后,便即向天下发布即位文书,又给逃到蜀中的李隆基送了一份。李隆基生平最看重的便是皇帝的权柄,否则也不会连亲生儿子都,自然大发雷霆,立时要发布圣旨,号令各路兵马征讨李亨。高力士和陈玄礼苦劝李隆基不要如此行事,李隆基哪里肯听。两人没有法子,情急之下告知李隆基,剑南节度使和成都城守将都已具表向太子李亨道贺,若是皇帝要发出圣旨号令天下兵马征讨太子,只怕诏书还没送出成都城,剑南节度使和成都城守将的兵马已经将行宫攻破。
“李隆基这才知道自己上了太子李亨的大当,心中又急又怒,思忖再三,只得忍气吞声,在成都城住了下来。后来肃宗皇帝依靠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打败了安禄山、史思明叛军,收复两京,将李隆基接回长安。只是李隆基做了太上皇,权柄尽失,被大太监李辅国送入兴庆宫中居住,其实与囚徒也没有什么区别。直到此时,李隆基才知道当年高祖皇帝做了太上皇是什么滋味,心中后悔不迭。想起数十年间的往事,又记起了杨贵妃的好处,心中愧疚,要高力士派出心腹太监,前去马嵬坡为杨贵妃收尸。只是几名太监到了马嵬坡,找到杨贵妃的埋骨之处,发现坟中只有一块玉如意,压根没有杨贵妃的尸体。几名太监见此情形,大惊失色,无奈之下只得赶回长安城复命。李隆基听说杨贵妃尸体不翼而飞,只道当日仓皇逃命,没有将杨贵妃的尸体埋好,使得她的尸体被野兽吃掉,心中又是愧疚又是懊恼,不久便一病不起,最后驾崩于兴庆宫中。一代昏君,就此毙命,大唐从此衰败,再也无力回天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