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天寒肃,不过好在今个没风没雪,再有冬日暖阳照着,所以外头的气候也还算好。
文茵中途下了銮轿,沿着宫道小走了一段路。
四下寂静,整座皇宫庄重静穆。早前的积雪仍覆着红墙、黄瓦、雕栏,安谧无声。长长的朱红宫墙朝外延伸,若站在高墙四下环顾,定能看到那重重门坊、那无尽垣墙,而向上看,则是那重重宫殿,碧瓦金檐,一重又一重,数之不尽。
“娘娘是在想什么”
文茵望着远处层峦叠嶂的殿顶出了会神,方道:“我刚在想,我十六七岁的时候,都在干什么。”
一句话,将于嬷嬷的思绪也拉回了曾经的那些日子。
“那时候娘娘是闲不住半刻的,春踏青,夏游湖,秋围猎,冬赏梅。”说到曾经,于嬷嬷脸上的皱纹都舒展了许多,“那些贵女们争相效仿您,累得夫人没少听其他官眷夫人们抱怨说,自打您从陇西来了京城,这京城都让您给翻了个。”
文茵失笑,随即心底又一叹。
其实刚才她除了在想今世,还更多的在想前世。
前世她莫名穿越那会,也不过是十六七的年纪,那会的她在做什么呢那时的她还在上高中,如那个年纪大部分的高中生一样,除了学业压力大这烦恼外,好似也没旁的烦心事。平日里最盼望的就是节假日,可以稍稍从繁重的学业里解脱出来,或约同学出去逛街,或在家捧着零食追剧,总归能度过逍遥自在的假期。
那时候十六七岁的姑娘憧憬着未来,奋斗在当下。
她们长在父母膝下,人生五彩缤纷,又单纯快乐。
“同样都是十六七岁啊”
她低语喃喃。同样的年纪,可这里的女子却早早褪去了青涩与天真,开始学着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争男人,争权利。
大好的韶光,就要长久的烂在这宫墙之内。
“娘娘,皇后禁您这整一月的足,那今年的除夕宴,怕您得错过了。”怕文茵过于沉浸过往而伤感,于嬷嬷岔开了话题道。
文茵回了神,“这不正是她的目的。”
于嬷嬷撇了撇嘴,面露些嘲讽。每年除夕宴上,众妃嫔们都要盛装出席,而他们家娘娘稍加打扮就艳压群芳,由此就惹得那皇后每每怏怏不快,大抵是觉得他们家娘娘夺了她的风头。
今个皇后借机罚他们娘娘禁足,不多不少刚好一月,恰好就错过了除夕宴,不难猜皇后真实的心思是什么。
“也不知是从哪朝宫廷里传下来的装扮,好好的脸蛋上非要贴个珠钿,偏皇后娘娘还爱个不成。”于嬷嬷凑近文茵,神秘的悄声说:“每每看皇后贴珠钿,我就觉得,活脱像那大米粒贴在了锅盖上。”
文茵猝不及防被逗笑了,笑颤着歪在于嬷嬷肩上。
“这话嬷嬷可千万别出去说。”她抬指擦擦眼尾笑出的泪,“否则皇后娘娘发火打你板子,我可帮不了你。”
于嬷嬷慈爱的搂着文茵。自打她家娘娘进宫时日起,她几乎就再没见娘娘像此刻般笑逐颜开的模样。
“对了娘娘,娴妃要带大皇子来咱宫里,可是打您什么主意”
“的确是打了些主意。”文茵回想了刚在坤宁宫时候的情形,轻微一笑:“大皇子已经满五岁了,却还没有个正经的太傅教导学问。”
当年吴时令的贪生怕死,背信弃义让他名声扫地,几乎自绝于文臣之列。饶是时隔多年,可素来以风骨以气节坚守己身的文人们,仍觉吴时令此行可耻令人难忘,遂万分不屑与之为伍。
而恶了文臣的结果也显而易见,连带着景仁宫的大皇子,也一并不受文臣们待见。所以给大皇子请太傅的事情就成了老大难了。
于嬷嬷不解:“圣上岂会坐视不管”
文茵摇头,耐心解释:“请老师教导学问,头先一个字是请,断没有强逼着教的道理。况且越是学问做得好的大儒心气就越高,他们看不上眼的人,是死也不会教。圣上也总不能因着这点事,逼着个在文坛举足轻重的名师大儒血溅勤政殿吧”
于嬷嬷咂舌:“那娴妃不得急死了”
可不是急了。文茵缓慢摩挲着袖中手炉。
皇子的启蒙老师至关重要,且不提在言传身教方面的差别,就单说鸿儒大师在朝中的人脉关系,那都是其他太傅望尘莫及的。自古以来最后登上帝位的皇子,在其登位途中,其帝师势必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如今临时教导大皇子的师傅是翰林院的一小翰林,名不见经传,若按这种情形继续下去,那大皇子只怕得提早出局了。眼见着大皇子年岁渐大,娴妃焉能不急
“可是娘娘,她来找咱们有什么用咱也没那通天的本事,能请得动那些学问高深的太傅们同意来当大皇子的师傅。”
“那是因为”她父亲啊。文茵的话含在喉咙里,吐不出,咽不下。
这个捭阖纵横,将文官集团推至顶峰的文臣,饶是故去多年,可他的影子依旧还在一些文人的心里。他们敬重他,敬仰他,连带着对他的后人也多少有些移情所在。
也包括她。即便她父亲已经将她剔除族谱,即便他们当年恨不得她死,即便他们如今仍视她为妖妃。
纵是说来也确是可笑,可实情确是如此。
文茵当真觉得,这些文臣们当真是个矛盾的群体。有时候她想,或许在他们看来,他们可以光明正大的斗倒她,那对她的死他们乐见其成,可他们却见不得她折辱于宫廷倾轧惨死于妇人之手,大抵是觉得那般会有损她父亲的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