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早晨的索面汤(1 / 2)

徐畅倒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手机屏幕实在是小,弹幕有时候刷得又快,再加上注意力还要集中在菜品上,自然不能顾及到所有情况。不过想想微博上那些可怕的喷子,徐畅觉得这件事还是有必要关注一下的。

徐畅粗略地翻看了一下一只嘤嘤怪发来的截图,那些带节奏的人无非也就是两种策略,要么把你捧的很高,要么就往死里贬。徐畅同意了一只嘤嘤怪的请求就关闭了聊天界面,这都算不上什么大事。

真正的大事是,明天直播什么?

徐畅觉得自己脑细胞有点不够用了,就像刚刚做完100道傅立叶变换的题目一样。明天是年三十,不用拜年,不用走亲访友,只需要晚上去外婆家吃个分岁酒,菜品还和今天晚上差不多。

那直播什么好呢?

喔……真是让人脑壳疼!

算了,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吧。

……

……

徐畅这一夜睡得很好,没有稀奇古怪的梦境,也没有自动转醒的生物钟。叫醒他的是日上三竿的太阳,驱赶走了房间里头阴森森的寒气。

温城沿海,气候是相当潮湿的。晴天的时候湿度能有50%以上,一下雨就直接冲到了80%。带着湿气的冷总是无孔不入,从裤腿或是袖口悄无声息地钻了进行。所以总说,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南方的冷是魔法攻击。

虽然在帝都的寝室里冬天是有暖气的,穿着薄薄的睡衣就可以到处溜达。但实在是过于干燥,一到冬天徐畅的嘴皮子就会开裂,脸皮就跟被刀割过一样,只有回到潮湿的南方才会有所好转。

虽说男人是泥做的,徐畅总觉得自己是水做的。

尽管自家的冬天需要盖着厚厚的被子,睡觉前钻进冰冷的被窝,要维持一动不动的姿势好半晌,被窝才会渐渐暖起来。哪怕被窝再冷再冰,徐畅也不愿意用热水袋。

他觉得这才是冬天。

冰冷的被窝和厚重的被子,才是冬天的标配。

早上9点。

徐畅穿着拖鞋摇摇晃晃地走下楼,一楼有些冷清。向来早起买菜的父母今天也算是浮生偷得半日闲,现在还窝在被窝里头没有起床。徐畅在厨房里头翻了一阵,寻找自己的早饭。

有了,就吃索面汤吧!

索面是一种手工拉制晾干的素面,在温城也往往被称为“纱面”,用小麦面粉制成。索面的面条十分独特,虽然如同棉线般细长,但却十分有韧性。细如银丝,洁白柔韧,味冷而清,细腻爽滑。

索面是浙南特产,位于温城瑞安的南山村更是著名的索面产地。据相传,索面的制作手艺已经流传了300余年,南山村家家户户都以制作索面为生,年产量在500吨以上,产品还远销到了许多欧洲国家。

在温城,过去人们走亲访友、弄璋、弄瓦、添丁、婚嫁、老人祝寿之喜,一概都离不开索面的存在。至今,温城还保留着女子坐月子必须食用索面汤的习俗。

制作索面汤的第一步是煎荷包蛋。锅里的油已经热好了,徐畅拿着鸡蛋在锅边轻轻一磕,两手顺着裂缝往外打开,透明的蛋清裹着金黄的蛋黄稳稳当当地落入热锅的正中央,发出滋滋滋的声响。

蛋清在热油的作用下迅速转化为蛋白,在最外面一圈,高温给它镶上了一层焦黄色的卷边,微微朝上卷起。

徐畅的左手微微晃动着铁锅,圆圆的蛋黄就像Q弹的果冻一样,也随之微微晃动。徐畅拿起挂在墙上的锅铲,一铲子下去就给它干脆利落地翻了个身。

小时候徐塘有心想把徐畅培养成下一代厨神,好接管自家的饭店。虽然这个想法在之后因为徐畅成绩好而放弃了这个想法,但刀工火候调味徐畅也没有落下。和厨师们是比不了的,但和同龄的普通人相比是好了太多。

荷包蛋可以单面煎或双面煎,单面煎出的荷包蛋比较嫩滑,双面煎出的则比较香脆。一个优秀的荷包蛋不能太熟也不能太生,轻轻划破裹在蛋黄外那一层薄薄的皮时,金黄色的蛋液应当顺势流出来。

这对于徐畅来说都不是问题,小时候的厨师训练中学会的第一个技能就是煎荷包蛋。把煎好的鸡蛋倒入早已准备好的碗中,另一口锅里的水开了。

索面的制作过程也挺复杂的,徐畅小时候在乡下看过一次。当时觉得很好玩,上手以后才发现里面暗藏着许多的技巧。从和面开始,需要经过揉粉、开条、打条、上筷、上架、拉面、盘面等10多道工序,才能在漫长的等待过后获得白如银、细如丝的索面。

手法何止是一个眼花缭乱可以形容。

最美的还不是手艺人如蝴蝶翻飞般舞动的双手,而是当暖黄色的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大片大片地铺洒在插满面筷子的面条架上。原本手指粗的面条经过多次的拉扯逐渐变得细长,数米长的细面在空中随着微风轻轻飘动,好像还能闻到漂浮在空中的面香。

水开了,加水。

水又开了,再加水。

徐畅是爱吃面的,是一种家里人无法理解的爱吃面。明明都说北方人好面食,徐畅这个南方人不知道为什么对面情有独钟。但他对面也是有要求的,除了这种细如银丝的索面,他只喜欢温城菜市场里头卖的新鲜面条。温城食用的是黄色的碱面,只需要清汤就带有淡淡的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