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一章(1 / 2)

辽东之虎 千年龙王l 3423 字 1个月前

这几天来拜访李枭的人很多,胡乱扯了一通家常之后,总是会把话题往女人身上引。一般说到这时候,就会夸自家闺女或者孙女多么多么漂亮,只是缺少良人相配。还说什么若不能看着心爱的闺女嫁个好人家,死也不瞑目之类的话。

至于良人的标准,李枭就是最好的模板。

士兵们活着享受荣誉是最快乐的事情

不要责怪他们揍你,因为他们在教你活命的技能。未来你们可能会在一个毫不熟悉的地方战斗,他们教会你们的技能,不但能让你们大胜仗,更能让你们活下来。

他们是从战场上走下来的人,他们知道怎样的训练可以保护你们的性命。现在你们流一斤的汗水,在战场上就会少流一斤的血。

“你们当中有好多直面过生死的老兵,也许你们之中有人不喜欢他们。总是认为他们过于刻薄,过于严厉。

“愿意愿意”无数人举着拳头高声喊叫,形同疯子。”

你们是想躺在先辈的功劳上腐朽,还是愿意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为祖国为我大汉民族打下大大的疆土。士兵们,你们愿意用生命换取至高无上的荣耀吗”

这些都是你们先辈的功绩,这些都是你们的目标。

如今,他们都被你们的前辈们扫荡干净。鞑子在辽东给我们种地放羊,蒙古人在草原上为我们养马放羊,李自成、张献忠还有那些流贼们,骨头都已经不知道哪去了。

你们很年青,苦难的日子距离你们很远。可他们知道,当年的鞑子是多么的凶恶,当年的蒙古人是多么的凶恶,当年的流贼是多么的凶恶。

那时候我们汉人,被人像猪狗一样的屠杀。百姓们想活命都是奢望,铁岭城破,房梁上吊满了上吊的人。辽阳城破,城内所有的汉人都成了奴隶,任凭女真鞑子予取予求。

“在我起兵的时候,大明国家羸弱,官僚们勾心斗角,士兵们食不果腹。我的家,就是被后金鞑子屠灭。整个村子里面,就活了我们兄弟几个。

“哗”台下的士兵们激动的开始鼓掌。

当初我们只有百多人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我要带着这些人扫荡大明王朝的一切不公,然后带着大明王朝走向世界的巅峰。辽军,将会成为大明王朝的一支,也是唯一的一支力量。你们,就是这支力量的最新血液。你们,未来将会在战场上获得梦寐以求的荣耀和财富。”

李枭扫视了一眼下面士兵,面对的一群年青的脸庞,他们看向李枭的目光无比热情“士兵们你们来自千百万百姓之中,你们是大明百姓的子弟兵

走上高台,手拍了拍话筒。话筒里面传出“咚”“咚”的声音,下面的士兵开始鼓掌。

“好有志气”

“不怕有一天我要让所有人知道李麟这个名字,不是因为我爹是大帅,而是因为我是李麟。”

儿子为了这样一句话,你要付出很多东西。怕么”

“对因为你是我的儿子,他们才叫你少帅。可我希望,有一天他们看见我的时候,会说看,那是李麟的老爹。你三叔为了这句话,差点儿就把血流干了。你二叔为了这样一句话,至今仍旧在海上飘荡。你四叔为了这样一句话,已经踏遍了关中和蜀中。

“有人管我叫少帅,因为我是你的儿子么”

不能过高要求孩子,被几千双眼睛注视,那种压力非常之大。李枭第一次被这么多人看着的时候,甚至觉得腿有些发软,眼睛不知道往哪里看才好。儿子初次登台能有这个表现,已经让李枭很意外。

“他们向我敬礼,因为我是他们的大帅。”李枭拍了拍李麟的脑袋,给小家伙鼓劲儿。身为自己的儿子,被这种小场面震慑住那可不行。

“爹爹他们都向你敬礼。”李麟跟着李枭走到高台上,看到下面好几千人抬头向上看,有些害怕的拉了拉老爹的衣服。

书生误国

汉民族注定要为自己的霸业流血,世界上没有既想得好处又不付出代价的事情。如果现在还有人在说,可以用钱来买别人卖命的时候,李枭会第一时间砍掉他的脑袋。

船到青岛补给的时候,李枭带着李麟检查了那里的驻军。

无数人被他们的传统美食吸引的同时,也对他们用镊子夹钱袋的手法钦佩不已。

来自西域的老维就不太受人待见了,这些家伙脑袋上扣着瓜皮帽,操着带着嘟噜的生硬汉语。自从他们流窜到大明京城之后,立刻掀起了一股烤羊肉串和掏包的热潮。

不得不说,在铁血精神丧失之后,蒙古人越来越能歌善舞了。在京城各大剧院卖艺的人当中,唱歌跳舞的蒙古人差不多有好几千。属于最受汉人欢迎的一群少数民族

糟糕的战绩,让李枭很怀疑,这些人还是不是成吉思汗的子孙。那支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居然消失的这样快。时间才过去三百多年而已

相比之下,蒙古人就好很多。他们丧失祖先勇武的速度,简直令李枭惊讶。这一次失吉忽秃忽带着队伍跟随李虎作战,身材高大强壮的蒙古兵,居然不是廓尔喀士兵的对手。多次被连排级别的团灭,因为损失巨大,李虎不得不将两个蒙古团撤出战斗。

没有文化的民族,永远都只能在底层挣扎。

只要孩子们进入作坊,他们就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学习,一个民族就不可能进步。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东西,虽然距离李枭的设想,每个人算数只能算到一百有些差距,不过想来也差距不远。

关键是让倭国不能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保持在最初级的工业就好。小手工作坊需要大量人手,李枭几乎可以肯定,按照倭国人的性格,孩子们最具备进入作坊的条件。